炒股十倍杠杆操作 浦银安盛招睿精选FOF正在发行
182 2024-08-01
2024年第二周,基金2023年四季报还没有出,相关的采访提纲就已经发过来了:如何评价FOF(含必须按照FOF方式运作的养老基金,下同。)在2023年度的发展情况?规模下降的原因是什么?FOF该如何走出困境?----非常感慨:记者们的市场敏感性很强!专业程度非常高!
根据已有数据和我的观察,2023年,首先,从总规模来看,虽然历经波折,但公募基金行业依然在发展;其次,并非所有类型基金的规模都在减少,股票基金、债券基金、货币基金,以及QDII基金、封闭式基金,等等,规模都在增加,规模减少的是混合基金、FOF。基础市场行情的结构性表现,促成了基金发展状况的结构性变化。混合基金规模的下降,主要是降在混合偏股型基金。
回顾过去,造成FOF发展困境的原因可能在于:
第一,现有FOF的一个重大缺憾:赎回资金到账速度很慢,通常在T+6左右,造成这种情况的客观原因在于理论上有个两次赎回。但是事实上非得有这个必要吗?这个话题我已在《减少在途,提高效率,提升魅力》中探讨过,按照现在的技术手段,完全能够克服。
第二,强制性的持有期要求。强制之后,负面效应已经非常明显,以2023年为例:发行期平均达到42天,有史以来最高;发起式产品数量最多,超一半了;平均成立规模仅为1.99亿元,为历年最低。为什么偏偏在这类产品上要这样做呢?现在来看,似乎没有任何积极效果,是否可以去除或折中调整一下?
第三,现有管理养老基金的策略是否适用、够用?除了TDF、TRF之外,是否还可以探索其它方法?我们为什么非得要把自己囚困在美国数十年前的那两种老方法中?我们为什么老是要用人家的框框来套住我们自己?坚守稳妥与收益两大原则,我们自己为什么不可以尝试创新呢?毕竟市场背景不同。
第四,业绩。业绩为什么没有吸引力?研究是否透彻?相伴FOF而红的“大类资产配置”是否被透彻地理解,并且充分有效地落实到位?
公募FOF,管理人是公募基金公司,投资标的是公募基金,产品的内在逻辑非常好,包含天然的、独特的、重要的优势,理论上具有非常可观的发展潜力。FOF的核心优势在于:专业化的资产管理叠加专业化的资产管理,双重的优中选优;底层资产具有无与伦比的、良好的流动性;对风险和收益做更高一个层级的二次平滑,更增加了一层良好的、有效的风险防范与分散的安全垫。
基于现状,未来FOF的发展及走出困境应该做好:借助ETF高度透明的底层资产;灵活有效的资产配置;良好的产品形式。我们市场的发展非常需要不断地创新和优化,在FOF方面,建议以现有的ETF·FOF为方向,以混合型的ETF·FOF为突破口,原因在于:
(1)把FOF的脱困发展基础建立在当下最具活力的产品----ETF----之上,投基范围、投基方式仅限于场内,以ETF的良好流动性来为持有人及时规避风险,并创造良好的收益,更加有望重塑FOF应有的市场形象和地位。因为《ETF大受欢迎的12个原因》,何愁混合型的ETF·FOF做不好?
(2)混合型的ETF·FOF有更多的大类资产配置空间,可以有混合偏股、混合偏债、混合平衡三种细分,前两类我更看好。
(3)把ETF·FOF的交易标的全部限定在场内,可以让赎回资金实现T+2交收,甚至T+1。
(4)混合型的ETF·FOF不是封闭式基金,但要在发行和持续运作阶段控制规模。
(5)不上市。
(6)设立两种类型的份额,一种是无持有期的,一种是有持有期的,分别设置不同的管理费率,后一种略低一些,以示鼓励,以市场化的方式来自促进长期持有,而非简单粗暴地一刀切。
近两年ETF快速发展,已经为ETF·FOF的发展铺就了良好的基础市场环境。截至2023年末,已上市的ETF共有897只,资产规模2.05万亿元,仅12月份的成交金额就有2.73万亿元,日均1301.57亿元,完全可以满足ETF·FOF的市场流动性需求。回顾1999年,即行业起步的第二年,沪深两市共有股票921只,年成交金额3.1万亿元,日均129.92亿元,市场活跃度远远小于现在的ETF。
特别说明:(1)个人观点正规杠杆炒股开户,欢迎指正。(2)纯粹的研究目的,无其它想法,力避涉及到具体的公司、产品。(3)本人原创,欢迎转发。如果转载、引用,请注明出处:百嘉基金董事、副总经理王群航;或:公众号《王群航》。